E动中国(yeedong) 中国豪华电动汽车第一门户

原创威马:带着350亿去狂飙,却走上了不归路

摘要:围绕威马的一系列新闻,正以倍速方式打开,冲入消费者视野。 去年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威马,凭借天价薪酬出圈后,就此打开了自己的潘多拉魔盒。

撰文:柠檬

出品:CAR位

围绕威马的一系列新闻,正以倍速方式打开,冲入消费者视野。

去年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威马,凭借天价薪酬出圈后,就此打开了自己的潘多拉魔盒。2023赛程仅过去2个月,它已经是负面缠身。

#黄冈威马工厂几乎成空城#、#威马CEO沈晖回应经营状况#话题先后冲上微博热搜,威马如被架火烤,接受着各方的灼热审视。

遥想2020年初和美团王兴的赌局,誓要冲入TOP3的威马,短短两年已物是人非。一边感慨新能源洗牌之猛烈,一边不免为失速的威马感到唏嘘。

威马是否还有大反转机会?

云端跌入谷底,负面频出

威马曾是新能源赛道的亮眼明星。凭借较早布局和沈晖的个人魅力,威马在初创时期迎来了黄金开局。接连落地温州和黄冈两座工厂,让它成为资本的宠儿,前后融资一度超过350亿。众多光环加持,赢在造车起点,站在风口的威马一时间志得意满。

2021年情况急转直下,不如意的销量让它从曾经的“四小龙”排位中掉队。2022年窘况更明显,它一度消失在舆论场。

从2022年年底至今的3个月,威马仿佛触发开关,集中出现暴雷。从早期的高管天价薪酬,到裁员降薪、联合创始人离职、关店、服务停摆,坏消息纷至沓来。

负面仍在发酵,近日有消息传出,威马将开启新一轮降薪措施。早在去年10月威马就已宣布多项工资优化措施,原因很简单,集中资金进行生产。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,全员“勒紧腰带”降薪,但似乎也无法遏制其颓势。

更可怕的是,这种因为缺钱引起的连锁反应,正蔓延到消费者和供应商,各方的合力征讨让威马无处可逃,避无可避。

此前就有车主反馈,威马App已无法进行车辆控制;威马之前承诺的终身售后已无法落实。此举不乏引来网友的吐槽," 终身售后指的是威马的终身,并非车主的终身"。

和供应商的矛盾间接导致了车主售后无门的困境。业内消息指出,由于拖欠供应商账款,导致威马全国核心零部件断供,原计划于 2022 年年内交付的 M7 项目陷入停滞。

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背后,是威马财务状况的恶化。数据显示,2019-2021三年里,威马三年净亏损分别为41.45 亿、50.84 亿、82.06 亿,累计亏损高达 174.35 亿。

自身无法造血,威马对外部资金渴求愈发强烈。除了此前的外部融资,奔赴资本市场的步伐同样在加速。去年6月,威马正式准备赴港IPO。但事情并没有预想中顺利,招股书失效让它上市再次受阻。

面对流年不利的困境,威马创始人在今年年初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,“活下去,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。”简短话语道出当下艰难,这种姿态或将成为每个车企的未来预言。
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?工厂停摆后如何像牲口活下去

创始人艰难求生的话语仍在耳畔,事态却朝着相反方向发展。目前威马旗下的温州和黄冈两座工厂已经接连停工,空荡荡处于停摆状态。就在工厂停摆冲上热搜前一天,威马一度发博辟谣,让大家静候佳音。只是这种喊话的可信度,正在接连的负面中消散。

不是工厂停摆摆烂,而是威马已经没有销量支撑。过去一年,哪吒、理想、蔚来、小鹏、零跑销量均超11万辆,进入十万俱乐部。威马全年销量仅约3万辆,强烈落差下是威马地位的不断滑落。

对于销量断层下滑,威马有自己的想法。此前的公司内部信,威马提到了战略缩量。即在新势力都是在亏损卖车的前提下,威马选择进行战略性收缩,不再刻意追求销量数据,而是更在意“健康”的交付量,力争为用户提供完整价值链。

拒绝以价换量,是威马的选择。但关键在于,大环境让它没得选。要利润还是要份额,是今年所有新能源车企都要面对的问题。顶着国补退场和电池芯片成本增长压力的大环境,很难有玩家全身而退。

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,特斯拉打响了新能源降价第一枪。与此相对应的是比亚迪和广汽埃安的上调售价,威马恰恰跟随的是涨价步伐。

强大的规模效应以及27%的汽车毛利率,给了特斯拉降价的底气。逆势降价后迅速开启新一轮行业洗牌。不管其他车企是否跟进,都是一个考验。考虑到此前比亚迪等涨价或许是因为国补退出提前收割市场,透支今年销量。后续如果比亚迪等选手也扛不住价格战选择加入,惨烈程度可想而知。

威马的问题在于,当下已经是市场边缘,亏损巨大,如果不再挽回市场销量,未来是否还会有它发声的机会?换言之,到了新能源头部玩家加入价格战的时候,或许已经没有威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。

上市还是代工?反转大猜想

即便身陷多重困境,威马依然试图绝地求生。正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,触底反弹的戏码会发生在威马身上吗?如果有的话,如何才能拯救威马于水火?从目前来看,大致分为上市和代工两大类。

上市寻求资金的迫切度不必多言。虽然赴港IPO受阻,威马选择了另外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。今年1月份,威马宣布通过反向收购,与香港Apollo智慧出行战略并购,欲由此实现上市。

至于这波操作能否完全解救威马出困局,业内人士持有不同看法。去年以来港股新能源集体遇冷,这种情况下即便成功上市,也可能是很低的价格,无法达到威马理想中的融资状态。不过就算不能凭此翻身,雪中送炭还是可以。

还有一类就是选择代工。处于停摆状态的两大工厂,总产能约25万辆。按照去年约3万辆的销量来看,产能利用率仅12%,大部分的闲置产能完全可以做代工。

威马此前烧的钱,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厂建设。其生产基地是现代化工业 4.0 工厂,两个自有生产设备配套了约 200 台机器人,冲压、焊接和涂装车间的主要生产线均实现 100% 自动化。如今高质量工厂有了,订单却没了。如果可以代工,不失为一种自救方式。

此前威马内部信中似乎预示了这种可能,沈晖表示,“2023年,威马的研发能力与量产能力将全面对外开放,率先打破“同行是冤家”的桎梏与成见,接轨全球汽车生态。”这意味着,威马可能会开放工厂,对外合作。

同样落地在黄冈的FF,成为众人猜想的第一个。不过FF高层随即否认了这种可能性。不论合作真假,对于当下的威马来说,能挽救自己的方式都应纳入考量。

最后还有一种最实在的方式,就是回归产品。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车型,当同期的蔚小理已经先后在高端市场收割份额,零跑和哪吒也相继带来自己的冲高产品。被寄予厚望的威马M7却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无法量产,错过时间风口后再去追,门就很难再打开。

当然,最后这种方式是基于威马重返健康现金流的前提下的猜想,毕竟没了资金支撑,一切都是空谈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如侵删)

赞 (10) 收藏

评论

  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